【我们仨305】我们是如何推理别人的?
我们是如何轻易地对别人进行推理和主观臆断的?
先分享最近发生的2件事情。
01—不听对方把话说完整
7月2日,星期二,晴。
下午我跟老公说,女儿的主持人课程调到下周一,我问他几点能回到家,做饭等他。怕他不清晰,我特意列了三点发他:
1.家庭饭点时光;2.带猫去看病;3.7点半亲子教练会议。
半小时后老公回复:“你做饭,我回家吃。”
下班后,我接到女儿直接回家,路上进了不卖隔夜肉的“钱大妈”买食材。老公的电话打进来,听出嘈杂背景得知我在买菜,他问我:“主持人今晚什么时候开始啊?”
我一听,心里大为不快。下午我不是明明白白留言说今晚没有主持人课了吗?再说,如果有课,就不会回家做饭,因为时间来不及,这点推理能力还是有的吧。
“你看你看,你都没仔细看我的信息,你一点都不在乎。”我抱怨道。
“不是的……”老公想解释。
“我不要听,已经不是一两次了。你就是不关心。你自己再去看看信息。”我用快速的语言把老公的话堵回去,然后投入到采购中去。
后来聊天时,老公提起这事,我才发现自己误解他了。
他真正要问的是晚上的亲子教练会议我是不是要当主持人。
02—不主动确认对方的想法
7月10日,星期三,雨。
张老师担心我们冒雨骑车视线不好,特意绕路过来把女儿接去画室。之后得知老公下午补休,我赶紧问老师晚上是否方便到家里吃饭,还用女儿外公外婆寄来的菠萝蜜作为诱饵。
老师答应了。
原本五点半下课的,因为有家长有事晚接孩子,老师和女儿在画室等到六点四十,到家时已经七点半。老公按六点能吃上饭准备饭菜的,倒是比我耐心10倍地等了我们1.5小时。
我们愉快地吃晚餐,围绕着不同地方的饮食习惯展开。饭后,我把菠萝蜜开了,老师和女儿一同帮忙摘出一个个包,边摘边尝,一碟满了便装进背心袋子,一共装了4袋。晚上的时间总过得特别快,完成这些事情,接近九点。
我带女儿在工作台写作业,老公和老师在旁边的榻榻米上讨论梵高、毕加索等画家的生平和作品。后来参观房间、挑选书、介绍植物等,眼看已过十点,我心里想着,不要回去太晚,她一个新手上路高度近视视野不好。所以几次提醒说,要不要早点回去,比较安全。
老师说她的担心是来自之前看到恐怖电影的某些画面,说完,和老公侃侃而谈重口味电影电视剧。我默默地去洗碗,督促安雅洗澡洗头。来时说到时候一同送老师,眼看十一点了,女儿吹好头发直接躺床上,最后就剩老公去送老师。
我给老师发信息:“快到家没?真怕你累着。”
老师回复:“不累。开心。”
我接着说:“我本想,下次可以经常来,早点回家比较安全。看到你们很在兴头上,就默默地尊重你们了。”
我还跟她表示,下次再来,可以在家找个地方做每个人都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时老师回话:“我们互相误会了。我以为你要洗碗洗澡后再送我,我在等你。而你以为我说得尽兴,不舍得离开。”
上面的事情虽然没有导致什么严重后果,只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就好比闯红灯不一定会遇到车祸,但是闯红灯比不闯红灯遇到车祸的概率一定高。
这是要引以为戒的。
仔细观察,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推理阶梯,它直接影响到沟通本身。
推理阶梯由七个步骤构成:观察数据、选择数据、给数据意义、做出假设、得出结论、采纳观点、采取行动。
比如,我听到老公说到主持人,便假设他不认真看我的信息,得出他不在意我的结论,最后生他的气。
比如,我看到老师和老公聊得正好,又说不担心太晚,得出他们酒逢知己千杯少,那就继续,反正也难得来一次。
打破这个过程的方法想想也很简单,就是跟对方确认【核对】一下即可。
可是我们很少意识到要去做这一步。
我想到另外一点,对于老公朋友,我尚且轻易推理,那对于弱小的女儿,我的猜测推理臆断一定展示得更加淋漓尽致。
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