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的鬍子说起
到了元之成吉思汗,崇尚鬍鬚,鬍鬚是神圣不可亵渎的,这位敢弯弓射大雕的军事家、政治家,自己留有一捧十分英俊、飘洒、雄壮的大鬍子,他认为男人的智慧、勇敢、才气、胆略、作为,最集中表现在鬍鬚上,他最见不得“婆婆嘴”,奉行“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因此帐下的将军、大臣皆一水的大鬍子,选拔任用将士必须看鬍鬚,以鬚取人,他看“长髯人”自得几分中意,自觉几分高兴。因此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其实他的部队皆“鬍子兵”。
顺便说一下我的考证,东北人把土匪叫鬍子,言之有理有据。东北山林的土匪得此名是因为那些拉杆子呼啸山林的土匪有一共同特点,全部都是鬍子拉碴,蓬头垢面。中国语言一言中的,入骨三分,鬍子呼之而出,鬍子是因鬍子而得名矣。
明朝灭了元,大明王朝传了十六个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的鬍子彷彿还有些“神来之笔”,其馀的朱家子弟大都鬍不像鬍,鬚不像鬚,髯不成髯,有的皇帝甚至养成太监似的,男不男,女不女,几根鬍鬚梳不够梳,理不够理,和他们治理的国家一样,缺乏阳刚气。
孙中山推翻了中国三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民国大总统大将军的鬍子也改朝换代,别有一番故事。
鲁迅先生大概是中国研究鬍子变迁史的先驱之一,早年鲁迅先生曾写过《说鬍鬚》。鲁迅先生考察了清乾隆时期出土的汉武梁祠石刻画像,发现男人的唇上鬍也称髭多为上翘。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男人的鬍子开始由上翘变为下拖,但到其后期,有些雅士也胡弄玄虚,独树一帜,既不留上翘,也不追求下拖,用现代的俗语叫既不是八字鬍,也不留鲇鱼鬚,而是留蓄短小鬍鬚,配以轻薄宽松大衫,罩以飘逸别具一格的头巾,显得仙风道骨,飘逸脱俗。
鲁迅先生对鬍子有研究。
鲁迅先生的鬍子也值得讲究。
鲁迅和其弟周作人都是日本留学生,明显受东洋文化的影响,鲁迅开始蓄鬚蓄成八撇鬍,其弟周作人的鬍子更是,都明显受日本鬍影响,这勿庸讳言。鲁迅热爱日本文学,不憎恨日本人,且有数位极要好的日本朋友。鲁迅兄弟俩曾经和一群日本文人留影,分不出谁是日本人谁是中国人,冷眼看之,鲁迅兄弟更像日本人,尤其是哥俩的“日本八撇鬍”。鲁迅留日鬍子极有可能受到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影响,学习夏目漱石,当然包括夏目漱石引以为自豪的鬍子。
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到老家绍兴时,他那上翘的八撇鬍让撑船的船夫认成是日本人。无论鲁迅怎么解释船夫都不相信,只说“先生您的中国话说得真好”。
民国初年,中国老百姓对日本人的判断标准有两条,之一是个矮;之二是仁丹鬍。这两条鲁迅都中了,所以船夫一口咬定他是日本人。那时候日本商品在中国城乡闹腾得最厉害的就是仁丹,彷彿日本国再无其他商品出口,仁丹上印着一位日本男人,长着浓重的八撇鬍,中国老百姓呼之为日本仁丹鬍。日本人当年留这种“日本仁丹鬍”非常普遍,可谓朝里朝外,军民官商,似乎日本成年男人的标誌就是仁丹鬍,连日本明治天皇也留着两边上翘的“日本仁丹鬍”。中国人指的日本仁丹鬍还包括另一种日本人爱蓄的鬍子,中国人叫日本卫生鬍,就是在鼻子的正下方留有一小块鬍子,其馀的地方剃得乌青净光。日本人的卫生鬍是有讲究的,不是谁想留就留,那就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原来日本人留卫生鬍是一种剑道的标誌,日本剑道上段才能留此鬍鬚,三段以上那鬍鬚才能大小像中国的半块豆腐乾。你留有“日本卫生鬍”其他有剑道的剑客就可以向你挑战。中国人的解释是,日本人留“卫生鬍”是因为怕鼻涕流进嘴里,为讲卫生才那样蓄鬚。鲁迅不具备日本武士的剑道,故他虽然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也只能留“仁丹鬍”。周作人亦然,虽然娶了日本媳妇,也不能留“卫生鬍”只能蓄“仁丹鬍”。但鬍子也的确给鲁迅引来了些麻烦,有人就以此攻击鲁迅,学日本人的样子,身体既矮小,鬍子又这样。让鲁迅欲辩无词。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但他也没辄,最终把自己的鬍子上翘的两端剪掉,以示告别“仁丹鬍”,成为后来鲁迅最有代表性的一字鬍。
康有为的鬍子也极有代表性,他的鬍子是鲇鱼鬚的典范,两小绺细细的鬍鬚从嘴唇两侧勾下来。康有为规矩大,非见名人不捋鬚,你够不够格,就看康有为捋不捋他那两撇鲇鱼鬚。有人言: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康有为须再加一句:鬍鬚还是自家的好。据云康有为的鲇鱼鬚有特异功能,在其拜见皇帝或圣人时,其鲇鱼鬚会瑟瑟发颤,微微上扬。光绪皇帝就曾为此惊讶。当年吴佩孚过五十大寿时,曾请康有为到洛阳。见到吴佩孚时,康有为的鲇鱼鬚竟然瑟瑟扬扬起来,众皆大惊,康有为、吴佩孚亦大惊,亦大喜。康有为极度兴奋,提笔一挥留下了千古寿联:“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一半;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是夜,吴佩孚大醉,康有为亦大醉。
李大钊的鬍子也极有风格,在北大上课时,很多人尤其是女学生,除为听课,还为一饱眼福,看李大钊的鬍鬚,据说那是典型的欧洲“土耳其鬍鬚”,能和李大钊的鬍子神形兼似的是民国第二任大总统黎元洪。
孙中山先生年轻时也受洋派的影响,留的鬍鬚是两边上翘的“八撇鬍”,后到晚年,鬍梢不再上翘,成典型的一字鬍。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时就模仿孙中山蓄鬚,以后蒋介石一生未变,晚年到台湾,鬚髮皆白,仍然是雪白一字鬍,别有风采,别有尊严。从袁世凯开始,民国时期的大总统、大将军、北洋将领的鬍子似乎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八撇鬍”,也可称“仁丹鬍”。其中最有风格,最抢眼神的应该是曹锟。
曹锟名声不太好,史上称“贿选总统”,我认为“贿选总统”总比“刺刀总统”、“手枪总统”要文明。曹锟是北洋大将,其鬍子自其当团长就开始蓄养。典型标准的“八撇鬍”,鬍子的左右两边上翘,当上总统以后,春风得意,虽然已经六十一岁了,但其鬍鬚一度曾翻成龙鬚状。曹锟的血壮,其鬍鬚浓密黝黑,趴在曹锟的脸上,的确是一道风景线。后来曹锟被冯玉祥赶下台,跑到天津闲居,短短几年竟然鬍鬚皆白,“八撇鬍”也变成两梢下垂的“鲇鱼鬚”,一副老态龙钟的神态,方知鬍鬚也要精神养着。
最有意思的是辫帅张勋。復辟失败后,张勋急避荷兰公使馆,但外面通缉愈紧,军队直指荷兰使馆。有人建议请辨帅去辨,乘机逃走,去天津租界再作打算,没想到辫帅一跺脚,一甩辫,斩钉截铁,宁可掉头,绝不剪辫!无奈又有人建议,赶快剃去“八撇鬍”,三十六计走为上。辫帅的鬍子也是出名的,生死关头,张勋考虑后作出抉择,剃鬚保命!后经千难万险逃到天津,但张勋从此不再照镜子,直到家人告诉他鬍鬚如旧矣,才让人拿过镜子仔细照,仔细看,看着看着辫帅一声长嘆竟然掉下泪来,有谁知道辫帅为何流泪?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