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手下有13个大将,除了曹仁,还有哪几个能挡住关羽北伐?
进攻时,“三日五百,六日一千”,风驰电掣,令对手防不胜防。
防守时,就摸不清情况了。指挥位置靠前,亲自干修鹿角这样的事情,结果被人直接“斩首”。
如果在关羽强盛时,让夏侯渊替代曹仁去守樊城,夏侯渊恐怕又是“白地将军”了。
如果给夏侯渊配上“虎豹骑”,让其进攻,夏侯渊是很强的。
然而,关羽野战能力也是绝伦的。想想关羽“刺颜良于万军之中”,再想想夏侯渊一贯指挥位置靠前···还是替夏侯渊捏把汗!
所以,在各种条件下,夏侯渊似乎都比关羽差一点。
曹仁:智勇足备
曹仁是足以在任何条件下与关羽一战的。
当年,曹仁曾独领兵进攻刘备,刘关张皆为曹仁所败。
不过,这次刘备、关羽的败因,还是实力悬殊、准备不足。
赤壁之战后,周瑜率孙刘联军合攻江陵,曹仁独当一面,硬是死守许久后才撤出。
可以说,曹仁是可以和周瑜掰手腕的大将之才。
关羽北伐时,曹仁仅率数千县军(孤悬之军)独守樊城,硬是将关羽顶住,直到徐晃解围。
可以说,曹仁智勇足备,至少不在关羽之下,足以抵挡。
曹洪:被低估的良将
在诸夏侯曹中,曹洪是比较被低估的。
曹洪的“戏份”比较少,而且,在下辨之战时,曹操虽以曹洪为将,却指示:曹真才是实际指挥官···
因此,许多朋友认为:曹洪虽然救过曹操的命,但其军事才能一般。
不过,实际上,曹洪是被低估了。
曹洪曾独当一面,以“别军”攻刘表,占领了不少地方。
官渡决战时,曹操率精锐袭乌巢,又独以曹洪守大营。
这可能是曹操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战,以曹洪独守老巢,足见曹操对其防守能力的认可。
曹洪也不负所托,击退了张郃、高览,守住了官渡大营。
可以说,曹洪的攻守能力都是很不错的。
然而,官渡之战后,夏侯惇、曹仁、夏侯渊都独当一面,唯曹洪不受大用。
看来,在曹操看来,这位老弟还是不太牢靠。
既然曹老板自己如此看,我们也应该认为曹洪确实与关羽这样的一流将领有些差距。
曹纯:遗憾
曹军众将中,曹纯的知名度不高。
然而,正是这个名字,给了刘备集团“至暗时刻”。
长坂之战,曹纯的虎豹骑给了刘备致命一击,刘备的两个女儿被俘,刘备一度仅与诸葛亮等数骑奔走!
曹纯在其短暂的军事生涯中,表现出了恐怖的战斗力。
征河北之战,曹操一度数败于困兽犹斗的袁谭,几乎要退兵。曹纯主动请求出击,并奋力冲前,一战斩杀袁谭!
白狼山之战,又是曹纯所部斩杀了遢顿!一战定乌桓!
曹纯是曹仁之弟,年纪较轻,照此发展下去,必是一代大将。
然而,210年,曹纯就早早去世了。
如其不死,前途无量。然而,由于早早去世,他的军事生涯,始终停留在“骑将”上,尚未成长为如关羽、曹仁一般的统帅。
曹真、曹休、夏侯尚:下一个时代
曹真、曹休早年,就在曹纯的虎豹骑中锻炼。
然而,直到219年,也就是关羽被杀的那一年,曹真、曹休才开始“出师”。
而夏侯尚的“出道”,则比曹真、曹休又稍晚一些。
所以,让他们与关羽比,算是半个“关公战秦琼”,不好比。
不过,从曹真、曹休军事生涯的表现看:曹真、曹休能在下辨逼退张飞、马超;曹真攻江陵不克、伐蜀半道而退;曹休石亭大败。
总体上,曹真、曹休确实是大将之才。不过,其将略皆非陆逊对手,与一流统帅还有明显差距。
于禁:手下败将
于禁,曾为左将军,假节钺,是“五子良将”中地位最高的一个。
然而,正是于禁的“配合”,让关羽上演“水淹七军”,成就了关羽。
司马懿、蒋济认为:“水淹七军”,是山洪所至,非战不如人。
其实,这只是“抬杠”而已。
这不是于禁第一次败北了。
12年前,博望坡,于禁与夏侯惇、李典为刘备所败。
当时,李典倒是看出了刘备的计谋,但于禁却没有表态···
于禁确实有两把刷子。
在其军事生涯中,其进战退守,都屡屡立功,战功卓著,要不然也不会在“任人唯贤”的曹操手下混得风生水起。
然而,于禁虽然攻守兼备,治军有方,但其能力却有明显缺陷。
无论是博望之战,还是樊城之战,于禁对于行军、扎营等都有些懵圈。
因此,总体上,于禁虽算大将之才,但却并非一流名将,为关羽所擒,也绝不只是运气使然。
徐晃:足以当羽
樊城之围,正是徐晃所解。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关羽已围困樊城,并修堑数重,其围困的严实,连曹操都惊叹:恐怕当年乐毅围攻即墨也没有这么严实吧!
关羽不但兵力强盛,士气正旺,而且先处战地。
而当时的徐晃,手下以新兵为主,战斗力一般。
然而,徐晃以一波“周亚夫之风”,“长驱直入”,一举击败关羽,解围了!
很多朋友为关羽开脱:关羽得知孙权袭其后方,其心已乱。
其实,这个说法低估了徐晃的表现,更低估了关羽的经验。
在徐晃击败关羽,解樊城之围后,关羽仍然依托汉水,围困襄阳。
可见:关羽并没有急着回去,他是很想先击退徐晃,拿下指日可下的襄樊再决定进退的。
无论如何,徐晃,确实是在不利条件下,在面对面的交战中击败了关羽!
张辽:镜像战争
张辽与关羽很有缘。
早年,张辽与高顺一起,击败了夏侯惇、刘备联军,这是双方仅有的一次正面交手。
不过此战,张辽、关羽皆非主将,因此似乎说明不了什么。
此后,张辽与关羽又有愉快的合作。
关羽“刺颜良于万军之中”时,正是张辽与其合军而进的。
在曹营之中,张辽也是关羽关系最好的兄弟。
然而,此后,两人的交集就不多了。
张辽长期驻守合肥,关羽长期在南郡,彼此“错位”。
关羽北伐时,曹操倒是调张辽前去支援徐晃,但张辽还没到,徐晃就赢了。
二位没有交手,实是一大憾事。
总体上,张辽与关羽的风格很像。
两人都是敢打必胜型(敢于进攻,敢于胜利),都是直取中心(关羽刺杀颜良,张辽险些擒孙权)型,都是智勇足备。
二人如果交手,必是火星撞地球吧!
然而,历史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张郃:恐怖的成长曲线
关羽在世时,张郃恐非关羽对手。
宕渠之战,张郃被张飞打得几乎全军覆灭!
因此,法正说:策(夏侯)渊、(张)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认为张郃、夏侯渊的将略不如蜀中名将。
事实上,自官渡之战投奔曹操后,张郃很长时间销声匿迹,没有太大功劳。
原因很简单:一直征战在华北平原的张郃,要突然应对长江淮河、秦岭汉水,确实一时适应不了。
这个时候,如果让张郃与关羽在襄樊作战,张郃的结局估计和于禁差不多。
然而,张郃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掌握了新的规律,变成了“识变量,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的恐怖人物了。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与司马懿的对话,对司马懿提出的若干次建议表明:当时的张郃,已经“成仙”了,他的指挥才能,已在诸葛亮、司马懿之上!
让219年的张郃去打关羽,够呛!让230年的张郃去打关羽,优势明显!
乐进:“隐藏”的败将
在曹仁之前,与关羽长期交手的,正是乐进。
关羽在南郡,乐进在襄阳,双方连番作战。
从史书的记载看:乐进可谓是节节胜利,战无不胜。
在乐进的统一调度下,乐进、文聘等人,屡屡击败关羽,又是烧关羽的船又是烧关羽的粮,还占了关羽的一些地。
然而,“节节胜利”的结果,却是悲催的。
最终,乐进被调离了襄阳,去了合肥。
如此,“节节胜利”的乐进由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将,变成了合肥三守将之一,算是“降级”了。
而且,曹操接受时,不敢再去襄阳了,将驻地退到了汉水以北的樊城···
219年,关羽北伐时,大军直接就扑向了襄阳、樊城···
总结一下“乐进时代”的结果吧:乐进坐镇襄阳之初,刘备全军在荆州,“进退狼狈”;其后,刘备从荆州抽调兵力入西川,留关羽镇守;最后,乐进离任时,“关羽强盛”!
由此来看,乐进,确实不如关羽!
其他将领:不便相比
曹操集团将星闪耀,除上述13人外,还有李典、许褚、典韦、庞德、文聘等人,甚至曹操的儿子曹彰也绝对是将才!
然而,这些将领,虽然表现可圈可点,但都不是“方面大将”。
许褚、典韦,以勇力见长,但独自领兵较少。如果在演义中拿出来单挑,他们是关羽真正的敌手,但实际战场上,哪有那么多机会“单挑”呢?
庞德在正面战场上与关羽军硬刚过,庞德甚至射中关羽额头,表现优秀。可惜,他终究只是受曹仁、于禁节制,尚未成为大将。
文聘倒是独镇江夏,“威震敌国”,但所统的只是半郡之地,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所统的地盘、兵力都很小,只能是配合乐进、曹仁对关羽。
李典则去世较早,也没有独当一面,主要以配合作战为主。
当然,这些只能说明:不便将他们拿来与关羽相比。
实际上,以文聘、李典表现出的能力看,他们其实也具备承担大将之任的潜力,只是历史(老曹)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因此不便拿来相比罢了。
总的来说,曹营众将中,当时能与之相抗的,只有曹仁、徐晃、张辽,其他人或稍逊一筹,或尚未成熟。
关羽,确实是当时的顶级良将之一。他让孙权畏惧、曹操忌惮,靠的是实力!
然而,再是大将之才,关羽也只是一将之能。
刘备在军事上赋予其一面之任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刘备还将外交、政治、经济上的任务全盘交由关羽“董督”!
结果,正是统治、外交上的失误,使强盛的关羽轰然倒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