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知识分享 | 档案的保管期限是多久,怎么分类?

7656 / 2025-10-17 06:16:14 2018世界杯球队

今天兑观科技小编为大家分享档案知识干货了,本篇分享主要内容为——档案的保管期限是多久,如何分类的呢?

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档案的类型、重要性和利用价值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档案的保管期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常见的档案保管期限分类

永久保存:

定义:无限期地尽可能长远地保存下去。

内容:主要包括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档案,如本机关制定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材料、召开重要会议和举办重大活动等形成的主要文件材料等。

长期保存:

年限:一般指的是十六年至五十年左右,也有说法认为长期为二十至六十年左右。

内容:这类档案通常是不具有广泛社会意义和科学历史意义,但属本机关在较长时间内进行机关工作需要查考的文件材料。

短期保存:

年限:一般是指十五年以下。

内容:这类档案是低于长期保存的两个层次,即本机关在较短时间内需要查考的文件材料。

二、特定类型档案的保管期限

经济档案:

永久档案:涉及国家经济命脉、重大经济政策决策等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档案。

长期档案:反映企业、机构重要经济活动、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档案。

短期档案:一般性经济事务文件、重复性文件等利用价值较低的档案。

财务档案(会计档案):

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一般分为10年和30年。

婚姻登记档案:

保管期限:一般为100年,对有继续保存价值的可以延长保管期限直至永久。

三、档案移交和开放

移交规定: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

开放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档案馆的档案,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类档案,可以少于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可以多于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

综上所述,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档案的具体类型和重要性而有所不同,从短期到长期再到永久保存,旨在确保档案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利用

【备注:内容整理来自于网络,仅供参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