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啊,没想到,真的是太炸裂了吧?【北京牛蒡】
最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老牛公众号里的文章连续两次被吐槽,一次是老牛被吐槽了,另一次则是福熙老师被吐槽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和福熙老师都还有进步空间嘛!对吗?
我俩还需要好好修炼,好好修炼,好好修炼!重要的事儿说三遍!呵呵呵!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俩都是被同一个朋友吐槽的,这事儿是不是就更有意思了。
为啥说有意思呢?
因为,我们并没有因为被吐槽就把对方拉黑,说明,未来这位朋友还可以继续吐槽我们,我们会把这位朋友的吐槽,作为我们修炼路上的贵人看待。
因为,如果没有这位朋友坚持不断地吐槽,就不能激励我和福熙老师就某些话题长篇大论。
如果我们不长篇大论,那么,大家也就不能听到我们就某个话题,不断的碎碎念了。
所以,结论是,我们要再次感谢这位朋友对我们的鞭策!呵呵呵!衷心的感谢!
好了,废话就说到这里吧,下面聊今天的正题。
今天的正题那可就厉害了,读懂至少未来30年可以多赚一个亿!哈哈哈哈!
那这是一个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主题呢?
那就是---为了卖而买股票,为了不卖而买股票,到底有什么区别?
看到这儿,可能很多朋友都懵B了,心想,老牛啊,最近两周没少聊这个话题啊,咋还来啊?
您先别着急,容我把话说明白。今天的标题里不是写了嘛,没想到啊,没想到,真的是太出乎老牛的意料了。
到底是啥没想到呢?
我是真心没想到,我把这个谈了两周的话题,塞给了deepseek,然后让他给我一篇一千字以上的文章。
结果您猜怎么着?
看完deepseek写的文章,我惊了,真的惊了。这个家伙居然能写到这种程度,甚至我感觉比我写的都有条理,且更加专业哦!呵呵呵!
如果说,我写的文章,有我的味道,有我的温度,有我碎碎念的病症。
那么,deepseek写的......得了,不说了,大家还是自己看吧!
标题是---为了卖而买,还是为了不卖而买?——两种投资哲学背后的人性博弈与财富密码。
这个标题大家说牛不牛?直接就把哲学思维放到标题里来了,明显就比老牛平时起的名字高大上多了吧?呵呵呵!
下面咱们正文走起......
一、策略差异:交易逻辑的本质对立
1.时间维度的撕裂
"为了卖而买"的投资者将股市视为零和博弈的赌场,其核心公式为:
价格+交易成本<卖出价格
中国证券业协会2023年数据显示,短线交易者(持仓<3个月)占总投资者的68%,平均年换手率高达380%。这类投资者关注技术指标的"死亡交叉"(如5日均线下穿10日均线)或"量价背离",在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中,83%的短线操作依据MACD、KDJ等技术指标决策。
而"为了不卖而买"的价值投资者信奉企业价值=∑(未来现金流折现),贵州茅台前十大股东平均持股周期达8.2年,期间经历3次30%以上回调仍坚定持有。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34年,累计分红收益率超初始投资额的15倍。
2.成本结构的鸿沟
频繁交易者每年支付的平均佣金和印花税占本金2.3%(2024年券商行业报告),假设10万元本金,10年后仅交易成本就吞噬5.6万元。而长期持有者通过股息再投资形成复利效应,格力电器上市至今分红总额达1009亿元,复权后年化收益达19%。
二、人性博弈:多巴胺与血清素的战争
1.即时满足的诱惑
神经经济学研究发现,当投资者完成一次成功交易时,大脑伏隔核区域多巴胺分泌量堪比吸毒快感。这解释了为何78%的散户明知"七不买"原则(不买暴涨股、不买天量股等),仍会在股价突破前高时追涨——本质是对刺激反馈的生理依赖。
2.控制欲的幻觉
短线交易者常陷入"虚假掌控感"陷阱:在雪球社区调研中,92%的日内交易者自认能预测短期走势。实际上,沪深300指数5分钟K线的预测准确率仅51.3%,与抛硬币无异。这种心理机制与赌徒坚信"下一把能翻盘"高度相似。
3.延迟满足的修炼
价值投资者则需要激活前额叶皮层的血清素系统。彼得·林奇的"鸡尾酒会理论"揭示:当所有人都在讨论股票时,恰恰需要克制自己的冲动。这种反人性特质在A股尤为稀缺——中证指数公司研究显示,持有偏股基金3年以上的投资者仅占11%。
三、市场效应:两种策略如何重塑资本生态
1.流动性双刃剑
高频交易为市场提供78%的流动性(上交所2024年数据),但也助长了"茅台魔咒"现象:当某股市值超越茅台时,87%的案例会在3个月内暴跌30%以上。这种群体性癫狂本质是短线资金对价值锚定的破坏。
2.定价权争夺战
注册制实施后,A股破发率从2019年的7%升至2024年的41%。在这片"乱纪元"战场中,游资通过"涨停板敢死队"模式操控小市值股票(2023年86%的妖股市值<50亿),而险资、社保等长线资金死守"核心资产",形成泾渭分明的资本阵营。
四、终极拷问:哪种策略更能穿越周期?
1.幸存者偏差的迷雾
深圳某营业部数据显示,2015-2024年间持续活跃的327名短线高手中,仅2人实现年化15%以上收益。而选择长江电力、中国神华等"永续型资产"的投资者,九成跑赢通胀,印证了芒格的论断:"所谓长期持有,本质是让时间消化波动"。
2.时代红利的窗口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两种策略出现融合迹象:
机器学习算法可同时捕捉宁德时代的β收益(行业增长)与日内交易的α收益
雪球"私募工场"数据显示,结合股息再投资与网格交易策略的产品,夏普比率比纯价值策略高0.8个点
五、案例启示:认知的升维
认知升维:从二维博弈到三维思考
顶级投资者的进阶路径:
第一层:看K线形态(头肩底、上升三角形等)
第二层:分析ROE、自由现金流等财务指标
第三层:洞察商业本质——如理解贵州茅台的"酒的成瘾性"比研究存货周转率更重要。
结语:在量子化的资本市场寻找经典力学
两种策略本质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在金融市场的映射:越想精准捕捉短期波动(粒子性),越会丧失对长期趋势(波动性)的把控。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理解"买卖本无对错,关键在于建立与自身认知匹配的交易系统"。当你能清晰回答:"我持有的股票,如果交易所关闭三年仍安心持有吗?"或许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圣杯。
以上就是deepseek写的这篇文章,如果您真的是一行一行看到这里的,那老牛就不做太多评述了。因为,您的评述此刻比我的更重要。
好了,如果您有任何的想法,欢迎文末交流。留笔!
注:
(转自:牛蒡话谷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