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乐丰历史上的儒堂街(图)
这些史料充分说明,镇政府所在地,在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就比较发达,各个行业的生产就具有专业性、规模性;手工业发展,推动了市场的繁荣和发展。那时的市场,基本上就已形成了体系,具有市场性的经济特征。我们说它具有市场性,是说它的产品都是为市场而生产和加工的,例如,窑场的陶器产品,药材行业等;市场丰富性和多样性,有陶器产品,有烟酒药材;销售形式多样,有大宗商品贸易,有小商品零售。它的市场是开放性而不是封闭的,大宗商品,通过商船运输,销售到遥远的地方,外地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运进儒堂街。
二
古代的儒堂街经济上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为文化以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在北宋时期,乐丰镇政府所在地,当时称之为南边山里,随着经济生产,特别是手工业生产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繁荣,文化和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发展。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北宋时期,这一带的老百姓非常重视教育。当时的人民,在手工业发展,市场繁荣的条件下,就修建了一幢气势不凡的府学舍,(北宋时学舍分为路学、府学、州学,府学相当于现在的中等学校)。据说这座府学舍前有洗马池,为拴马、饮马、洗马之处,东有制笔用的墨竹林。墨竹林尽头挨学舍不远处有两株参天古槐,遮天蔽日,每天晨曦初露,落日余晖,百鸟巢林,热闹非凡。西边顺坡蜿蜒而下的碎石路两旁是茂盛的桃树林,春暖花开,一片绚丽多姿的粉红,花香浓郁扑鼻。学舍背临江渚,远处水天一色的信安江乐安江显得广袤无垠。这座学校,在当时来说,颇具名气。在此任教的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胡老先生,当时称之为教授,因其原先是专管教育的。因为教授是宋朝路学、府学、州学中主管教育的官员,故而称之为胡教授。这样一位高级别的教育官员,为什么会到南边山里主持教育并任教呢?这就充分地说明一点,就是当时称之为南边山里的乐丰镇政府所在地,手工业生产发达,市场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先进,在当时的鄱阳县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重要的地方,必然建有重要的学府;而重要的学府,必然由重要的人物来主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这座学校的在历史上地位的重要性,主要的还在于它和唐宋八大散文作家之一曾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北宋时期文学上大师级的人物曾巩曾在此讲学和以曾巩的名字命名为“曾子书院”这样一件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能请到这样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前来讲学呢?因为当时胡教授也是一个著名的人物,他和在朝廷任职的鄱阳文状元彭汝砺是同窗密友,而彭汝砺的文采很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曾巩的赏识。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当地人称其为南丰先生。胡教授、彭汝砺、南丰先生,三人过往甚密,常有书信来往。据上海国师大图书馆地方志资料记载,宋神宗1070年一1078年间,曾巩常乘船往来于建昌、鄱阳、鹰潭之间,一次状元彭汝励回鄱阳省亲,好友曾巩与之同行,两人泊舟南边山里一学舍脚下。于是邀请两位鸿儒给师生讲课。
怎样认识和评价这一次曾子讲学?我认为,这是书院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鄱阳县教育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曾子讲学与胡教授的任教是不同的:胡教授教学,是作为学校一个老师按照年级和科目的常规性的教学;曾子讲学,它相当于现在大学里开设的带学术性的专题性的讲座。这种讲座的内容,既是专题性的,又是广泛性的,需要旁征博引,分析论证。从知识内容的级别来说,它属于比较高深的学问。这样一个高级别的讲座,能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讲吗?前来听讲的对象一般应当具备高中学业水平或者大学学业水平,否则,怎么讲?据史料记载,曾巩和彭汝砺被胡教授邀请给师生讲学,其消息就不胫而走,结果几十里路远的秀才、乡绅、文人闻讯赶来,聆听请教。一下子就来了二百四十多人,当日中午把学舍挤了个水泄不通。原定讲一天,后破例讲了八天八夜。可以想象,当年人文荟萃、榷雅扬风的感人场景。
曾子儒堂山讲学,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曾子所著的《元丰类稿》中就记载说:“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中允器资恐其不张也”,书“曾子书院”四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墨池即洗笔池也,学舍是宋代对学校的称谓(当时的学舍分为路学、府学、州学)。宋代时,在乐丰包家山头,座落着一座气势陪凡的学校。曾子所说的“州学舍”,即此学校也。据说在学校的东边有制笔造纸的翰林墨竹,山下有一个洗刷毛笔的洗笔池。山下洗笔池,山上学校,即曾子说的“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也。曾子所言“器资”,乃彭汝励之学名也。曾巩讲学,使学校提升了一个等级,由府学上升到州学。彭汝励“恐其不张”,故书“曾子书院”,挂于两台柱之间以标示。
也许是名人效应吧,总之,曾巩和彭汝砺讲学之后,特别是彭汝励亲自题匾“曾子书院”,挂于学舍前的台柱间之后。这对学校的品位是一次很大的提升,从此以后,书院声名鹊起。这一次讲学,对当地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是一次有力的推动,自此之后,前来求学者纷至沓来。对后代的教育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桐山谱谍上,记载着曾在曾子书院任教的胡席儒的一首诗云:“南山深处是宫墙,桃李争芳化日长。不道南丰归去后,犹传春色满儒堂。”据调查,原桐山乡各姓谱谍上有二百多首以儒堂山、曾子书院、墨竹、洗笔池为题材的缅怀当年的诗篇,仅塘头李家宗谱上就存有一百四十首,其中相当部分不泛就读曾子书院弟子的遗作。刊登在2011年的《鄱阳诗词》古鄱遗韵中,有一首清朝鄱阳人名叫史大壮的一首《曾子岭》诗云:“州里儒堂曾子岭,南丰讲业在当时。喧庭鼓吹祛蛙部,映水琅玕染墨枝。地以名贤赏见重,世何浪说不能诗。流风竞息麻成陇,一为斯文咏黍离。”这一切都充分说明,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当年的南边山里,在鄱阳县的文化教育事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
古代的儒堂街,不仅在手工业市场发达,市场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先进,就是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也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早在北宋时期,现在的镇政府所在地,就形成了街道,形成了古代江南的一个小镇。所以,我们说,乐丰镇既是一个年轻的新镇,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江南千年古镇。
为什么说乐丰是一个千年的古镇呢?有两个历史文物可作佐证:一个是镇西南的曾子书院;一个是镇东南的石潭寺。这两个历史文物都是北宋时代的古迹。曾子书院曾因北宋时著名的大散文作家曾巩在此讲学,并由其好友彭汝励亲题“曾子书院”而闻名,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近一千年来,一直散发着历史的流风遗韵。石潭寺是乐丰镇辖区内唯一保存下来的明清时代的建筑。据寺内出土的斑驳残碑与1969年兴建场部时挖出的“青山殿”辧认,寺可能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丙子12年,即公元976年,距今1034年,比曾子书院稍早一点。有这两个历史文物作佐证,足可以说明乐丰镇作为古镇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并且辉煌过。
为什么乐丰这个地方,从北宋开始能够形成一个江南小镇呢?在没有火车和汽车的古代,大凡能够形成城镇的地方,都是水路交通发达的地方。解放前的曾子岭,亦即儒堂山,就是现在的包家山头。山脚下就是茫茫的鄱阳湖,三面环水,信江、昌江、乐安江在此不远处交汇,注入鄱阳湖。水路交通四通八达,可以吐纳四方船只,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水运主宰交通的年代,这就造就了它的千年繁华。为什么在北宋之前落后而在北宋之后发展呢?这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南方开发比北方晚,南方落后于北方,人口也少于北方。南方人口主要是北方迁徙而来的,是宋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量的人口南迁,给落后的南方带来了熟练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就给鱼龙山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优越的地理环境,难得的历史机遇,这就是鱼龙古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交通发达的地方,如古埠港口,商品买卖兴隆的地方。古代所谓城市的“市”,就是商品交换的地方。所谓“城”,就是围墙。交通发达的地方,买卖的人也就多了起来,这样房子、店铺也就多了起来。为了安全,就把四周用围墙围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城市。集镇的规模比城市小,所谓“集”,就是集中买卖,赶集就是赶去买卖。对于水运主宰交通的年代且又地处多水系交汇鱼龙山来说,这里商贾云集,货畅其流,真可以说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据史书记载,宋代各地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已经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镇。应该说,乐丰古代的儒堂就是在北宋时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发达的水运交通,兴旺的手工业生产与加工,货畅其流的商业贸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渐渐地这里就形成了一个住户较为密集的集镇。在我国历史上,北宋时期临街设店已经是蔚然成风了,城市和集镇各个区域,街道两旁以及沿河地带,到处可以设店。乐丰的古镇由于到处设店,也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性的街道,实际上就形成了古镇。这个古镇当时叫什么名称呢?开始并没有正式的名称,只是称之为南边山里。此外这个地方还称为渔龙山,似乎也可以称为渔龙古镇,但这没有什么根据。
曾子在南边山里讲学之后,曾子曾因弟子请求,就给地方赐名为“儒堂山”。自此以后,南边山里就更名为儒堂山,而在儒堂山上的这条街叫做儒堂街。据塘头李氏家谱记载,“曾子儒堂”是塘头“十景”中的重景点,其地点在村西南约八华里的镇政府所在地。“曾子儒堂”是北宋时期饶州各县的书院之一。又据清朝同治年间的《鄱阳县志》,就有“儒堂山”的记载,清朝“鄱阳县地图”上还标有“儒堂铺”的地址。塘头李氏宗谱还记载,宋代在此开馆讲学的一代宗师胡教授的后人胡席儒曾赋诗盛赞儒堂街说:“鳞鳞大厦竞园宅,崇门斗室阁生风。”意思是说,鳞次 比的砖瓦结构房屋,瓦盖得象鱼鳞般漂亮,高门大屋的顶层上,风象从它们中间兴起。据说当时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可见当年儒堂街的繁荣和繁华。说明儒堂街的存在,有着充分的历史根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