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信的思考(张小龙) 微信价值观: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让创造发挥价值好产品用完即走让商业化存于无形之中 微信: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微信是一...
来源:雪球App,作者: 浊静徐清,(https://xueqiu.com/8315851674/313638953)
微信价值观: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让创造发挥价值
好产品用完即走
让商业化存于无形之中
微信: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微信是一个工具,目标是做互联网最好的工具
任何产品都是工具,好的工具就是应该以最高效方式帮用户完成任务,然后尽快地离开;
微信的初心(原动力)
1、做与时俱进的工具,做好的工具、做生活方式的工具;
2、让创造发挥价值
什么是原动力?原动力是内心很深的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能坚持很久,能克服困难一定要做到它。
从前一个人的世界大小是由他脚行走半径决定的,而现在是由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来决定的。
微信不会做节日运营,不是出于克制,而是追求好的产品原则
PC时代浏览量最大的页面是404页面,为什么微软不在404页面放广告呢?同样,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广告
微信前期做对了两件事:
1、当产品还没获得自然增长,没有去推广它,前5个月基本是靠自然增长;
2、没有批量导入QQ好友,而是当作入口提供用户选择需要添加的好友,保证了获得的用户质量是用户最想要;
善良比聪明更重要,不要欺骗用户获取流量,最终会流失用户;
手机是人的肢体的延伸,是第三只手,帮助人们触达更大的虚拟世界,比如扫一扫、摇一摇
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赖了,人们更倾向于被动获取信息
微信最核心:连接和简单
连接人、连接内容、连接服务;
简单是有用、优美、易用的归结
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不是"垃圾产品
什么样的产品是一个好产品?
有创意的
有用的
优美的
易使用的
含蓄的
诚实的
经久不衰的
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环保的
尽可能少的设计,少即是多
微信取代短信
用户习惯是很难改变的
在移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认为参加会议挺浪费时间,演讲是行为艺术
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微信不开发布会,启动页就是发布会,它能同时覆盖超十亿用户;
白名单是很不好的东西,是系统的瑕疵,微信不开白名单特权,比如给某个人开超200红包限额权限,放开好友数量不超过5千人的权限;
很担忧用户花太多时间在微信,用户平均每天刷三四十次朋友圈;
希望微信里的信息尽可能的少,少到仅满足你最基本的需求,少即是多,更少的信息,意味着用户可以更高效的处理,意味着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意味着这个产品的未来更大
好的商业化是不骚扰用户,而是只触达它需要触达的用户,微信商业化有朋友圈广告、卡券等
横幅、弹窗、启动页广告都是低级的
卡券是基于社交关系的优惠券;
收藏,添加地理位置;
对新注册用户发消息不使用“您”而是“你”,您更多是尊敬的含义,意味着你对用户另有所图,你是平等的关系,把用户当朋友。
微信不保留用户聊天记录,最大程度保留用户隐私安全性
亲属卡
什么才是我们该尝试的?希望每个领域都有团队深入思考者
微信每天数据:7.9亿打开微信、3.3亿视频通话、7.8亿进入朋友圈、1.2亿发朋友圈、3.6亿读公众号文章、4亿使用小程序
信息访问:关注关系、搜索、社交推荐、机器推荐
互联网产品是关于创造力的,而不是拼人数,微信传统保持小团队高效率开发
微信做小而美的产品,有自己的灵魂、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观念、有自己的创意
社交:
什么是社交?社交的起源是什么?人在群体里最大的社交诉求是不被排斥,所以要说一些吹牛逼夸张的话,朋友圈亦是如此,延续了之前的需求,在朋友圈精心挑选一下夸张的东西发。
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把自己的人设传达给对方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你希望别人能接受,并且你理解自己的人设跟别人的人设是不一样的,然后你要跟别人沟通,目的是让别人认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在推广你的人设
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对方最好的状态,现在还没有工具记录每个人真实的状态,特此做了视频动态
朋友圈数据:每天进入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往上增长趋势,7.5亿人每天进入朋友圈通过浏览、评论、点赞参与社交
朋友圈承载中国人线上社交,是最高效的社交工具
为什么经历7年多环境的变化,朋友圈还是越来越多人在使用?
人的社交习惯和需求并没有改变,线上社交只是线下社交的映射,想清楚这个人在线下怎么社交,那就能知道线上社交什么样的方式对他最高效
线下社交效率低,需要跨越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朋友圈的本质是开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
朋友圈的缺点:是公开广场,用户容易带来表达上的压力,只会展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真实的自己。
有1亿人设置3天可见,是使用最多的开关
假设重新设计朋友圈:将朋友圈和相册独立分开,支持设置可独立相册展示页(类似对外展示的个人中心页),用户可选择用户展示的朋友圈。
未来需要更轻松的方式,用户既能勇敢表达自己,又能获得社交的工具
视频动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种社交模式
推特是一个伟大的产品,影响了很多之后的产品形态,比如微博
微博是PC时代产物,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微博的提升内容是“你在想什么?”而不是你在做什么,因为电脑写微博是记录你之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更多是文字;而手机是处于真实的环境,是记录你亲身经历正在发生的东西,更多是图片,朋友圈默认是发图片的。
单纯记录或拍摄并不是用户需求,而是拍摄后分享社交;
表达是每个人的天然需求
附近的人:打破了与附近的人的界限
公众号:
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
公众平台的出发点:建立订阅关系,避免类似短信的垃圾信息存在严重泛滥的情况
公众号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阅用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避免垃圾短信。
公众平台价值观是什么?扶持原创,目标是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发挥它的价值
公众平台取代PC时代的网站
发布公众号管理APP,支持发短文
赞赏:支持对作者赞赏,而不是公众号本身
严格打击诱导性分享
以前在QQ邮箱做阅读空间,仅是针对小部分人
要做大众阅读的产品
看一看:好看(社交)、机器推荐
人的本性是不愿意阅读的
因为社交而阅读,建立社交关系的文章推荐,社交分享阅读是重点方面,用户通过好友的背书推荐,反而是机器做不到的
通过分享阅读的人数占大多数
小程序:
小程序:运行程序的程序
3w网络协议是伟大的发明
互联网发展史:PC单机时代——PC互联网(程序有访问互联网的能力)——移动互联网
电脑单机程序——网站(浏览器)——APP(应用商城)——小程序(无应用商城)
PC互联网的入口是搜索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是二维码(线下),小程序线上更多是通过搜索和社交触达
搜索直达小程序里的数据和服务,展现灵活数据
小程序的启动途径来自二维码,没有中心入口
小程序:更快捷获取服务,体验比网站好很多,麻烦程度比下载APP好很多;
小程序形态:无处不在,用完即走。更灵活的应用组织形态
小程序特征:无需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需卸载
传统APP很重,小程序不是要代替APP,而是丰富APP使用场景
用户只愿意每天用那么几个APP,不愿意下载和使用很多APP
访问网站不需要订阅
小程序与公众号截然不同的,小程序只存在访问关系,而不是粉丝订阅关系
小程序不能推送消息,有严格的通知机制,需用户主动确认要获取后续通知
小程序可分享到群聊,但不能分享到朋友圈
小程序页:是小程序里面的某一个页面,这页面信息是活的,无需用户点击都可以看到活信息
小程序不基于流量分发的方法获取用户,而是通过给用户触达的方式,只有当用户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
小游戏:是关于创意的平台,小程序是一个载体,能承载各式各样的创意,希望未来能看到以前不是搞游戏的人开发小游戏。
视频号:
视频表达是下一个10年内容的主体
视频号:是一个人人皆可创作的短内容平台,是公开领域的平台
视频号是对视频和流媒体直播的承载,是原子化的基础组件。
微信ID是微信一个重要的价值,所以有了微信ID之后做微信支付就轻松很多,但做视频号遇到第一大问题是身份认证是公开领域的
视频号最早是基于社交推荐渡过早期生死期,因为前期数据量少无法做机器推荐;
关注、朋友点赞(社交推荐)、机器推荐比例 1:2:10
视频内容:
1、知识型,需要脑力理解;
2、娱乐型,舒适消遣;
朋友点赞:是基于社交的强加推荐,属于偏知识型,看的会很累,但又不想错过朋友之间热点;
机器推荐:偏娱乐型,符合用户赖的惰性;
关注:是两种类型内容的混合,关注反而是用户预料之中,缺少新意感;
什么是视频?未来视频格式不再是文件的形式,而应该是结构化数据,包括标记评论作者等信息,会云端化、结构化;本地视频文件反而是一些特殊数据,应该被淘汰
视频号是一个结构化的视频内容的载体
公众号是文章的载体
载体:是做内容的承载和传递
长视频:前一分钟是当视频封面,可用于分享
视频号的内容可关联到名片
视频号内容的展示形式:全屏化,视频号一开始不做全屏化是因为前期内容质量不高,如果每页只显示一篇反而无法命中用户感兴趣内容,所以展示多条信息,但是当内容质量提高后,迅速切换会全屏化。
全屏化是信息列表的一种展现方式,内容条数与命中率成反比,微博一页展示多条信息而不是采用全屏,因为扩大条数才能命中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用户刷微博都是频繁往下刷;朋友圈的内容的命中感兴趣的内容概率也很低,同样不适合全屏化。
内容形态演进:Html格式语言——博客——微博——文字、图片、视频——直播
短视频是展现精美的内容,而直播是一种很轻松的表达方式,每个人都是别人的眼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他所看到的世界;
竖屏直播看春晚
其他:
拍一拍:是表达方式里最基本的元素,模拟人在现实生活里面一个身体的行为动作
状态:是随意说一句话写几个字的东西,比如能找到一起失眠的人;
表情:是表达方式里最基本的元素,人们表达出来的情绪越来越强烈,比如裂开表情、爆炸;
名片:应该是活的,包括状态、直播、视频号;
听歌:怎么看见一首歌?我们在听歌的时候,应该看到什么?因为听歌的时候是会有想象力的,之所以喜欢在开车的时候听歌,因为你的眼睛看到很多东西,让你的想象力比平时更活跃。
浮窗:快速切换回还没读完的文章、视频,直播小浮窗
微信输入法:输入是重要的入口,语音识别
企业微信:
如何让员工连接客户?底层思考,为什么一直存在很多微商?
让员工企业微信可提供客户访问企业服务,直连客户
企业红包定制封面
企业微信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连接,而是与外部的连接
关于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
隐私的出让。精准广告和用户隐私是矛盾的;
信息获取的被动。推动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赖了,你所看见所阅读的,会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社会关系的扩大与复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体现在微信好友、群、朋友圈的互动里面;
信息传播的快速。可能会加速谣言的传播;
信息选择的困难。社交推荐阅读;
信息的多样性。人人皆可创作,关注长尾的生存;
搜索的困难。各个APP信息互相割裂,让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
微信应用:
公众号(订阅号、服务号)
小程序
视频号
小游戏
小商店
企业微信
搜一搜
智能对话
开放平台
微信支付
腾讯小微
最高效的社交工具:
朋友圈
群聊
热搜:热点话题、热点短视频
直播
张小龙个人简介:
超级产品经理、细节控
经历过电脑单机时代——PC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
一个人写了Foxmail邮件系统
三个产品:Foxmail——QQ邮箱——微信
对事务本身有深入洞察与思考
个人经历:
1969年12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
1987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电信系。
199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4年,张小龙到广州工作,从事软件开发。
1997年1月,他开发的FoxMail1.0beta(英文版)面世,并在winsite上公布。
2000年4月18日,张小龙以1200万元的价格把Foxmail卖给博大公司,并任公司副总裁。
2005年3月16日,腾讯收购Foxmail软件,张小龙加盟腾讯公司,担任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全面负责并带领QQ邮箱团队。
2010年11月20日,腾讯微信正式立项,由张小龙负责。